智富策略 赵与林|麦田里的数据守望者
👆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
赵与林 去中心化价值体系 媒介:白酒、手机|2025
Chow and LinDecentralized Value Systems Medium: Baijiu, mobile phone|2025
“去中心化价值体系”中的购买单据
〇
我在等一班去西方的列车;但西方并不总是我所预期的那种状态。我学习态度很好,追看西方艺术先进声音,但也始终带着自己的判断,有选择地吸收那些我觉得能消化的部分;所以呐,当一些其适效范围,完全超出中国语境的东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,我会懵的。
展开剩余92%一、工具化的艺术:非中国语境的全球性艺术实践
上文这段奇怪的叙述,和笔者观看这个展览时感受到的基调有关:《即使它看起来像草》,一个以“统计、数学和计算技术”为方法导向的展览。
赵与林,是由摄影师赵峰和经济学家林惠义组成的新加坡华裔艺术家组合。他们展出的作品,整体氛围是去人性化、非情感化的,多用资料库式的文档作为艺术媒介;主题意识上也抽离了那种直接的身体感受,以一种高度概念化的、俯瞰的视角,来呈现粮食与贫困这类西方进步主义话语下的典型全球议题。
主展厅的墙被密密麻麻的A4纸资料糊满了,形成一种量产的视觉感,展厅正中放着一座石磨——观众可以简单参与互动。这就是与展览同名的作品,《即使它看起来像草》。在这个听起来带点诗意、关乎卑微之物尊严的标题下,主视觉图像来自谷歌地球:全球几大小麦主产区的田地和数据中心卫星图,比如河南安阳、俄罗斯的克拉斯诺博尔斯基区的麦田,比如法兰克福、上海、伦敦的数据中心;而作品主体,其实是大量打印资料——围绕小麦和数据两大主题的网络资料搜集、新闻报道,内容从小麦种植指南、病虫害防治,到饮食影视截图,甚至出土月饼的猎奇考古,从手机数据流和WiFi区别的科普,到信息技术发展白皮书。我也说不清这些资料是打散了的研究脉络,还是纯粹散点的原始素材堆砌。展览还配了望远镜,一些本该用于阅读的文献,在这种景观化的视觉安排下,得用望远镜才能看清。
可以确定的是,相比艺术领域常见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档案式展陈,赵与林的数据呈现质感更具“客观”感和全球比较的视野,艺术作为媒介的形式语言特征被有意忽略,个人审美表达也被弱化:艺术的场域在这里成了传递社会批判的宣传工具,审美性让位于对全球粮食系统、数据政治和人类能动性的论述——高度概念化的价值宣传功能被置于首位。
这种创作方式,在西方当代艺术语境里虽非绝对主流,但也算常见;然而在中国语境下,它就显得有点稀罕——通常在这里,艺术终究还是艺术,即便是“客观档案”式的创作,也多少要诉诸感性效用;而赵与林的创作与感性感受力的关联方式,比我们通常见到的任何“间接”都更加迂回。
这种主题意识和方法路径,与艺术家的跨学科背景有关,同时也和他们的身份背景紧密相连。作为新加坡华人,赵与林虽有华人身份,有时也在这边生活,子女能讲流利的汉语,但其文化语境和问题意识与中国框架存在错位。讲个小故事:当艺术家的女儿被问及梦中使用什么语言时,她犹豫了一下,回答说:是英语——这个细节像个隐喻,暗示了其创作与“中国性”那种微妙的距离感以及重新融合的可能。如今,越来越多这样的差异视角,正融入本土艺术系统的场域,成为此地的一部分。
赵与林 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媒介:纸、画框、小麦籽、石磨|2023–2025
Chow and LinEven If It Looks Like GrassMedium: Paper, frames, wheat berries, stone mill|2023–2025
© 赵与林 Chow and Lin
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石磨
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石磨
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同名展览现场,有边空间
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展览现场
即使它看起来像草 展览现场
二、微观史:宏大系统叙事中的个体经验切片
那些从网络考察中搜集的资料与图片档案,加上少量实际的在地调查记录,偶尔会汇聚成一种类似人类学田野笔记的面貌:种植记录、贸易链条、数据中心的物理存在……相应地,在“即使它看起来像草”的一些局部线索中,潜藏着构建一种“微观史”叙事的倾向。而与这种以小见大的史料叙事编纂倾向相呼应的,是《贫困线》和《去中心化价值体系》中的视觉转化手法。
就像小麦的种植与传播史被提炼为具象的缩影(数据的演化史也被类似处理),《贫困线》系列用各国贫困线标准能买到的食物量(例如2012年中国6.3元人民币能买到的小麦制品)来呈现经济系统的微观缩影。这种处理以一种非感性的方式,将宏观系统压缩成可感知的微观尺度,让抽象系统变得“可触摸”。九个馒头、五片披萨、大约十八片面包……都是当地最常见的食物,被放置在当日当地报纸上拍摄。展厅中间那座可供交互、参与的石磨,或许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。
《去中心化价值体系》则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白酒(牛栏山二锅头),围绕着同等价格的一部手机(华为手机 nova 14),该作是系列创作《等值 X:1》的延续。我们可以很直接地把它理解为对物质间等价关系的质疑,对资本与技术霸权下价值异化的批判——一种非常直白的缩影式视觉转化,像宣言一样,不需要隐喻的光晕,也不追求奇特出位的思考。
赵与林贫困线 媒介:艺术微喷|2010–2025
Chow and LinThe Poverty Line Medium: Giclee prints|2010–2025
赵与林 贫困线(澳大利亚 | 悉尼 | 2011年8月 | 澳大利亚元7.52)媒介:艺术微喷|2010–2025
Chow and LinThe Poverty Line(Australia | Sydney | August 2011 | AUD 7.52 (USD 8.02)) Medium: Giclee prints|2010–2025
© 赵与林 Chow and Lin
赵与林 贫困线(法国|巴黎|2015年9月|欧元5.99) 媒介:艺术微喷|2010–2025
Chow and LinThe Poverty Line(France | Paris | September 2015 | EUR 5.99 (USD 6.73)) Medium: Giclee prints|2010–2025
赵与林贫困线(中国|北京|2012年3月|人民币6.30元) 媒介:艺术微喷|2010–2025
Chow and LinThe Poverty Line(China | Beijing | March 2012 | CNY 6.30 (USD 1.00)) Medium: Giclee prints|2010–2025
三、白盒子中的再审美化:一场悖论与调和
尽管赵与林的核心方法理念显然是摒弃传统审美意涵的,但展览最终仍依赖美术馆“白盒子”的机制来完成其价值的升华:从过程交互的角度看,观众可看的兴趣仍然很大程度上源自感官体验。
原本可能枯燥的文本和数据A4纸,被转化出了一种宏大感视觉;石磨被布置得具有舞台般的景观效果;摆放《对话-日常》录像的木架子等,都属于作品之外,展陈上的审美设计。而《我拥有的一切》则是一个散发着麦香的黑房间。
推磨、嗅闻麦香等设置,作为一种补充性质的关系美学,将系统批判嵌入了感官体验。这种设置或许源于对艺术话语系列本身的概念式直接应用,带着一种“坚硬”的感觉。而那些被景观化处理、成为布景甚至需要望远镜观看的文献,也处在了一种暧昧的定位上——枯燥的数据,意外地获得了某种视觉魅力。
展览最终在“工具化→审美化→过程中心论”的循环中,揭示了白盒子语境本身自带的某种悖论性。
赵与林 对话—日常 媒介:视频录像|2021 – 2025
Chow and LinThe Conversation - DailiesMedium: Video|2021–2025
对话—日常 全景
四、AI:食物叙事的维度转换,从粮食到认知问题
展览的另一个主题,从粮食与数据的问题叙事中衍生出来,在当下最具议题性的语境里,将食物叙事转向了一个新维度:其实已和粮食本身关系不大,而是把对食物的理解,当作互联网屏幕信息时代认知和传播问题的一个样本来审视。
动态影像+静态图像的作品《眨眼间》,由此出现。
它由AI生成的深度伪造(deepfake)视频构成,是全球各地美食宣传片的合辑。这种旅游宣传片式的全球化语境本身,就带有强烈的刻板符号性:一种标签化、概念化的、脱离在地现实的“全球化”。相应地,视频生成方式高度依赖训练数据中的标签和统计规律,各种美食被处理成一种刻板印象化的视觉呈现。食物的精致感,因为AI算法追求精致化的诉求,在与现实对比的标准下,反而显得粗糙;对特定美食文化独特语境、历史感和在地性的多样化展示,也因底层逻辑的单一性而显得贫瘠。在某种意义上,这也成了对所谓“开放性”之下信息茧房化的一种寓言。
艺术家会提到不同观众群体对AI生成图像真实性的辨识力差异——例如老年人,因认知背景不同,对深度伪造视频就特别容易轻信。
静态图像部分,则由艺术家的两个孩子对AI生成图像的视觉漏洞进行观察和标识。在这些代表“数字原住民”世代的孩子们“未经雕琢的评论”中,最重要的不是“判断正确与否”,而是必须与AI共存的未来“生命历程”。此外,AI自发地、刻意用力刻画的一些细节,反而更容易脱离真实:真实世界中那种含糊的自然,对算法本身来说是困难的,需要大量数据堆砌来模仿,并且得确保不被错误数据喂养所污染。
赵与林眨眼间 媒介:数码微喷、影像|2025
Chow and LinBlink Medium: Giclee prints, videos|2025
眨眼间 深度伪造的美食宣传影像
眨眼间 深度伪造的图像数码微喷 由艺术家的女儿和儿子标注AI生成图片的不合理之处
五、语境漂移中的艺术定位:对激进艺术门类的再思考
《即使它看起来像草》所呈现的西方语境导向和结构边缘性,植入中国艺术的本土视野后,或许提示了一种参与全球议题时的“去本土化”策略。而白盒子内的再审美化,却暴露了此地当代艺术的一个悖论:即使凭借跨学科背景,进行着抽离传统审美的文献档案式艺术实践,却仍无法完全摆脱视觉化与景观化的必然——暂且不论两者孰是孰非。
实际上,文献档案式艺术作为一个“旅行概念”,在跨文化传播中,自身就会产生新的在地化与杂交性,同时也会因认知差异而产生“拿来”时的局限性。而将艺术直接作为价值宣传工具的实践,同样面临定位暧昧的质疑:艺术作为价值宣传工具,真的能像直接的社会行动一样有效推进社会变革吗?再者,当艺术开始强调数据、档案和理性分析,传统上的感性维度便受到压制;这种技术理性对感性的压制,让艺术作为艺术的存在价值,变得有些游移不定。
结语:徘徊在麦田与数据流之间
赵与林的展览《即使它看起来像草》,展现了全球化时代艺术实践的复杂面貌。它既是对全球食物系统和数据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考察,放在798艺术区多年未见此类艺术的逐渐保守化语境中,也促成了对艺术自身定位的反思。
回到文章开头笔者自编的那个梗:那班“开往西方的列车”,或许从未真正存在。西方不是目的地,而是一面流动的镜子,映照出自身文化的杂交性与可能性。
听说有人在展厅里,转了一下午的石磨。麦粒与数据在手动研磨的过程中混合,散发出仿佛野草的气味——粗野,顽强,由概念生产,却化身为现实,生长出自己的肉身。
那个成长得越来越有人味儿的AI可能会说:
“即使它看起来像草”,它仍是文明的根脉,是未来的种子,是人类在系统巨兽面前微弱却固执的回应。展览提醒我们,真正的“真实”或许并不在于图像与某个客观原型的完美吻合,而在于其能够承载和传达的人类经验、情感和理解的深度与复杂性——这大概是当前AI技术还难以完全企及的境界。在技术日益深入地介入表征过程的时代,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理解、定义和信任所谓的“真实”。
——不过这段话,我一个字也不信。你看那个麦田里的数据守望者……
从左到右:策展人孙宇航,艺术家林惠义,艺术家赵峰。
〇
即使它看起来像草Even If It Looks Like Grass
赵与林个展 Chow and LinSolo Exhibition
2025.09.04-10.08
策展人|Curator
孙宇航 Sun Evelyn
〇
发布于:北京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